前言
我本身主要是玩Downhill和Freeride這兩個風格,板齡三年左右。會發這篇文章主要是因為最近第一次萌起想要換板的念頭,但都靠感覺在玩板的我,對於板子的設計一直不太了解,所以除了圖案,我其實並不知道要怎麼挑選我的下一張板,網路板店上面許多的專有名詞Rocker、Tub等等更是讓我一頭霧水,但這時候,有個朋友推薦了我這個網站,我看完之後覺得受益良多,所以我才打算將它翻譯,讓不論是新手朋友、還是跟我一樣單純靠感覺玩的朋友能夠更輕易地一起了解滑板的設計。另外,
如何選對長板板身
你在溜板的時候踩著的那片長又平的板子就是所謂的長板板身(Longboard Deck),一般來說長板的長度通常落在33~60吋(84~152公分),他們獨特的形狀和長度正是他們和傳統技術板(Skateboard)有所區別的地方,他很適合用來Cruising、Carving、Freeride、Downhill、Slalom,同時也很適合用來當作代步工具。選擇長板時有很多面向,你應該要根據你想玩的類型(style)來選擇相對應的長度、寬度、形狀和材質,接下來會為你慢慢解釋這些重要元素帶來的影響。另外因為長板很少用來做招(trick)(至少做的招不像技術板這麼激烈),所以長板的壽命都很長,如果你避免在雨天滑行並且都將它放在乾燥處,這樣又能更加延長它的壽命,但如果你的板出現了嚴重的裂痕,那就表示你需要換張新板了。
長板板身材質選擇
事實上有很多種材料被用來製作成長板,這邊列出最常見的三種。
- 楓木 -楓木是最常見的滑板製作材質,這種木材非常的堅固且耐用,就算你很常滑你的板,他仍然能維持堅固,可以繼續安心的使用他。
- 竹子 -竹子滑板現在越來越流行,他比楓木多了一點點的彈性,但是大大的降低重量,這樣的特性讓她更適合滑行跟攜帶,竹子板對於Carving、Cruising、Street跟代步來說是個很完美的選擇
- 碳纖維 -碳纖維是最貴的材質,因為發泡結構(Foam Core)的重量減輕,使的碳纖維板被設計來幫助你更快的推(push)離起跑線,並且更輕鬆的過彎以及側煞(Slide)。一般來說碳纖維板被視為專業(Pro)滑板,你可以看到一些選手使用。
還有一種材質叫做玻璃纖維,他並不會用來當作板身的主要材質,而是在板身最上層和最下層,將板身夾於其中,這可以有效的強化板身強度,並且提供一定的防水能力(但還是不建議板身碰水,畢竟板緣並沒有被玻璃纖維包覆)。
長板板身形狀選擇
有很多不同形狀可以選擇,每一種形狀都有相對應適合的風格,以下有個大方向提供你做區分。
交通板(Cruisers)
這是最受歡迎的長板風格,交通板易於控制、相對的快速,並且板身尺寸較大以承受更重的重量分配,是個簡單又實用的代步工具。
下坡(Downhill)
下坡競速並不適合新手,你在下坡時候會到達非常快的速度,摔倒將會是件很稀鬆平常的事情。下坡板一般來說會比較平並且有較長的輪距(Wheelbase)提供更好的穩定度。選擇下坡板的時候,高速下的穩定度很重要,不要選擇太有彈性的板身。另外,
板身的特性
長板板身的大小差異很大,但寬度通常落在7~10吋(18~25公分),並由七層的木材、竹子、樹脂、碳纖維或塑膠組成。根據你要玩的風格或個人品牌喜好來挑選你的板身,以下是你要考慮的因素。
寬度(width)
根據板身寬度選擇你的板而不是根據長度,技術板的平均寬度落在7.5~8.25吋。正確的寬度取決於你的身材大小和玩板的風格,如果你買了一張比你的腳或鞋子寬度寬很多的板,你會需要花費更多的力氣,這會使得滑行或是做招時變得更加困難;相反的,如果你選了一張過窄的板,你會感覺板身很不穩定、很難平衡。青少年跟成人應該要選擇至少7.5吋的寬度,較高大的人或是在玩坡道(Ramp)的玩家應該選擇寬一點的板身,另外街滑則只需要小一點的板身。
長度(Length)
板身長度指的是板頭(Nose)的尖端到板尾(Tail)尖端的距離,定義上的長板需要長於32吋。然後
輪距(Wheelbase)
輪距指的是兩個輪架內側螺絲孔間的距離,這距離決定了你前後輪的距離。製造商會在板身上留下用來鎖輪架的螺絲孔,這也決定了這張板的輪距長度,技術板的平均輪距是13~15吋。雖然許多板子都只有一組孔洞安裝輪架,但有些板子會有很多組孔洞提供不同位置安裝。調整輪距能夠大大的影響板子的表現,透過過去的經驗與嘗試來找到自己最適合的輪距。
大致方向上來說,長的輪距可以提供你直線較好的穩定度,所以相對於短輪距你可以在更高的速度下維持穩定,但是在過彎時因為迴轉半徑比較大,所以相對於短的輪距輪子更容易打滑而產生Drifting或甚至Slide進而減速。
最近幾年因為低角度輪架的流行,所以越來越多選手選擇後輪架低角度,配上短輪距的設定,這樣結果是直線高速時能夠靠低角度輪架穩定,過彎時也因為短輪距的靈活而能直接壓彎、輪子不會打滑減速。
板頭和板尾(Nose and Tail)
有時候很難區分板頭板尾,通常可以透過圖案來做區分,許多技術板的板頭有幅度較大的尾翹(Kick),板尾的則較小。
安裝孔(Mounting Holes)
安裝孔是組事先鑽好、用來安裝輪架的孔洞,四個洞一組,共有兩組,一組靠近板頭、一組靠近板尾。
層(Ply)
長板板身是由多層薄木緊緊擠壓在一起所組成,相對於一整塊完整的木頭,大部分的製造商將木頭層層疊起在Cross-grain pattern中,製造成極堅固的板身。大部分的板身都是七層,最多不會超過九層。
板凹(Concave)
板凹指的是板頭到板尾之間木頭的起伏,他能提供更強的板身控制能力。
有效腳位(EFP, Effective Foot Platform)
有別於輪距只顯示出距離,有效腳位表示板子上可以踩的整個區域,通常是指前後輪架中間的區域。
板緣(Rail)
板緣指的是板身的邊緣,他的形狀可以影響板子的控制,它的效果也是跟板子本身的板凹(Concave)緊緊相連的。
Concave 設計
Concave 是影響滑板表現的主要因素之一,長板製造商總是在嘗試新的 Concave 給日新月異的滑板玩法,大部分有 Concave 的板身相對於平的板身,當你在側煞 (Slide)、飄移(Drifting)或轉向(Turning)時,都可以提供腳更多的摩擦力。以下是幾種主要的 Concave 設計。
這樣的Concave也許看起來很眼熟,雖然深淺程度不一定一樣,但這種微微的U型曲面是最常見的板身形狀,這樣的Concave提供腳更多的抓地力,幾乎適用於所有種類的滑板玩法。
這種是Radial Concave的強化版本,邊緣上翹的角度更急,中間則是更寬的平坦區域,可以同時提供腳更安全的立腳點和固定感。
W-Concave並不會貫穿整個板身,只會在板尾前面而已,中間壟起的曲面可以讓更多的能量從腳根傳到腳尖,結果就是形成一張更精準更高回饋並且能轉向更快的板子。
又叫做Flat-cave,和Radial Concave類似,但Radical Concave的是緩緩的曲線上揚,Tub則是一個較急的角度上揚。Tub讓你的腳底能站的更平,能滑的更輕鬆,但是急上揚的邊緣又能提供突然轉變所需的支撐力。
板子邊緣兩邊上揚的角度不一樣,提供更多的力量給腳跟去做轉向。
下彎的板身較為少見,但有些Slalom跟Downhill玩家認為他提供的腳感比較自然。
沒有Concave的板子除了那些復刻的復古板身之外,非常少見,一些裁切過的或下降的板身也會沒有concave。他提供你的腳更多的空間,讓你可以走板或是其他浮誇的特技。
Camber &Rocker
縱向的曲面也在板子性能上面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如果板子的中間比較高,就叫做Camber,相反的,如果中間較低,就叫做Rocker。雖然不論是上凸還是下凹,他們的程度都不會太誇張,但還是會影響你的板子。
雖然有些交通板或是長板會做成Camber風格的板子,但大部分的長板是屬於中性的,不上凸也不下凹。Camber的板子會因為重心較高的關係,而較有彈性;Rocker除了重心較低之外,許多人發現傾斜的板身站起來更舒服,所以微微的彎曲讓Rocker板身較適合於 Carving和Downhill中的高速。
尾翹(Kicktail)
板尾上翹的部分就是尾翹,你需要尾翹才能用你的板做任何特技(Trick)。一定要有尾翹才有可能做出豚跳(Ollie),而豚跳幾乎是所有招式的第一步。大部分的板身都有前後尾翹來做出更進階的特技,尾翹也你幫助你做出急轉(Sharp turn)、Pivot、側煞(Slide)和大部分的技術板控制動作。
有的長板也會有尾翹,通常很小,也不太會做太進階的特技,但他還是能幫助你跨越人行道落差、裂縫或水溝蓋。
輪架安裝方式
有很多種輪架的安裝類別,這會影響到你站在板子上時的槓桿(Leverage),改變輪架安裝方式對你過彎時會有很大的影響,過彎的感覺也會很不一樣,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安裝方式。
這是最常見的輪架安裝方式,輪架用螺絲安裝在板身的底部,因此他們永遠都在腳的下方,提供良好的控制與槓桿(Leverage),這使他們理所當然的被許多滑板風格所使用。
Drop-Thru在長板和交通族群中越來越受歡迎,相對於用螺絲穿過安裝孔去固定輪架,Drop-thru的板身會在板頭和板尾的地方挖洞,讓你的輪架可以穿過板身,安裝在板身的頂部。這樣的安裝提供更高穩定性但較低的操作反應。
這種板身的輪架是 Top Mount,但是板子本身中間下降,只有板頭和板尾相對的上升,較低的重心提供較高的穩定性和側煞(Slide)控制,下降的程度則因板而異。有的人會用 Dropped Deck 配上 Drop-Thru 的輪架安裝方式(稱為 Double Drop),這時可以選擇較大的輪子來避免板子邊緣接觸到地面。
如果你想要低重心但仍然有很強的槓桿(Leverage)在你的輪架上,那你可以試試看Flush Mount。這種安裝方式的輪架也是穿過板子安裝,但跟Drop-Thru不一樣的是他的表面是切齊板的頂部,這種方式的板子只能適用於一種輪架,也就是說一但確定Flush Mount後,就沒辦法再改設定了。
Drop Mount其實就是Top Mount和Drop-Thru的結合版,輪架是安裝在板身中間而不是穿過去,所以從頂部並看不到輪架,Drop Mount提供相對於Drop-Thru更多的槓桿(Leverage),但相對於Top Mount較少。
所謂的下降板,指的就是上述的Dropped Deck。這種板的特性除了重心低高速穩定之外,另一個就是輪距通常會比較長(26吋左右或以上)。一般來說,非下降板的有效腳位EFP長度會是兩輪距距離,就算輪距很短,Rider也可以用踩在輪架正上方的方式來獲得足夠的EFP長度;但下降板下降的設計會擠壓EFP的長度,導致如果下降板的輪距設計過短,會使的EFP的空間更短,Rider的腳需要站的非常近而影響活動。
這樣的結果就是雖然高速穩定,但是因為過長的輪距導致過彎不夠靈敏,所以當低角度輪架出現之後,下降板很快的就被後低角度輪架配上短輪距的設定給取代了。
但下降板並沒有因此消失,他重心低Slide容易啟動的特性,仍受到部分freeride玩家的喜愛。